咸宁市审计局认真落实“科学规范提升年”行动方案要求,一以贯之坚守“质量是审计生命线”的理念,紧扣“服务、研究、成果”三位一体打造高质量审理模式,筑牢科学规范之基,助力审计监督提质增效。
践行服务型审理,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构建“事前介入、事中联动、事后闭环”的服务型审理模式,实现审理工作与审计现场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审理前,主动对接业务部门和审计组,围绕现场取证、问题定性、线索移送等关键环节提前介入,通过政策解读、疑点分析等形式提供专业支持,近三年答复业务部门、审计组咨询260余次。审理中,建立“双向沟通+分级研判”机制,对被审计对象反馈异议问题,审理人员与审计组面对面沟通,分析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及提供的证据,确保审计事项的客观研判。对重大疑难问题启动“审理会”模式,邀请行业专家、法律顾问参与集中研究讨论43次,实现“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示范效应。审理后,与审计组逐条反馈审理意见,充分沟通听取审计组意见,达成共识形成审理闭环,放大审理工作成效。
深耕研究型审理,健全精准化管控机制。坚持把研究型审理贯穿全过程,构建“研、审、改、升”管理链条,实现从“就问题审问题”到“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深度转变。审理前研究立项,采取“政策法规+项目方案+行业特征”三维研究方式,组织审理人员提前研学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政策法规、工作方案,结合被审计单位职能特点了解审理“风险点”,为精准审理夯实基础。审理中研究破题,聚焦重大事项和复杂问题开展“穿透式”审理,运用“研究证据+逻辑推演”方法追溯问题根源,对问题精细解剖,分析其来龙去脉,实现事实认定、证据链条完整到法规适用的全维度精准把关。审理后研究增效,形成“审理建议+专题分析+机制完善”成果转化链,通过“解剖麻雀”对审理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累计向业务部门反馈共性质量问题18条,推动健全完善审计业务制度6项。
深化成果型审理,完善闭环式评估范式。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倒逼提升审计项目质量。审计项目审理意见书能最直接反映审计组在项目实施过程的质量管控情况,近两年采取检查审计项目审理意见方式,对市本级实施的经济责任自然资源、政府投资、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四类目66个项目进行质量检查,归纳出审计程序不到位、审计实施方案编制不规范、审计取证不充分、审计定性处理不适当、审计建议空泛、审理意见采纳不实的问题,对项目评分结果排名,形成检查情况报告并通报,特别是经责审计业务部门将审理意见作为考评依据纳入年度经责(资环)审计项目业务主管科室和个人考评,构建闭环式项目后评估机制。通过晾晒检查结果,在相互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中,促进审计项目质量全方位提升,实现审计项目从“计划分配”向“择优培育”转型升级,审计项目质效双提升。(程宇红、陈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