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综合文苑 > 审计文苑

沉郁顿挫萧瑟行--读冯至的《杜甫传》

来源:咸宁市审计局 时间:2024-09-02

当年明月有句话,“你一页纸翻过去,就能翻过无数人的一辈子集中几天的假期时间读完《杜甫传》这本书,等于翻过了杜甫平凡伟大而又坎坷流离的一生。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仕途不顺壮年出游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颠沛流离的过程“国家不幸诗家幸”,他的诗也真实记录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状态,被誉为“诗史”“诗圣”,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无不深深影响和感染着无数人。

他强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怀和赤诚忠心,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众生平等的和谐思想都永远感动和影响着后人。他的一生充满着坎坷,三岁时母亲去世,是由姑姑抚养长大战乱中小儿子被饿死,从而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晚年颠沛流离到成都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四处漏雨,仍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用他颠沛流离的一生,鲜活的进行了一次崇高人性的诗意展示,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神遗产,杜甫的诗具有常读常新的特点明代陈继儒说:“少年莫漫轻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随着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丰富,我们便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杜诗的深刻内涵。

说到杜甫,自然会想到李白,他们的诗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于我看来,对诗人来说,更认同李白的飘逸洒脱与豪放,对诗而言,更欣赏杜甫的沉郁顿挫、平实雅谈。这可能与杜甫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或者说是与当时文人依附性有关,毛泽东曾经用一个很贴切的词语形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杜甫在当时穷困潦倒、食不果腹,除任左拾遗时之外,几乎都是投靠“权贵”为生。即使在成都草堂,日子相对比较闲散,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友人”的帮助。为了回报对价的感谢,只能违心的写一些诗作为回馈。在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里,杜甫曾自嘲道:“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鳃”。而对诗人而言,是要有相对独立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要守住“为人性僻耽佳句”的寂寞,来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深入社会底层的杜甫在看到“乾坤含疮痍”,悲叹“忧虞何时毕?”时,内心苦痛的煎熬也许远远超过食不果腹的艰难。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读完《杜甫传》,除了深深的感动,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启迪,不论经历多少困难,都不会因此而沉沦颓废,生活的风帆终究会重新朝着理想的彼岸起航。这个萧瑟的秋季,秋雨飘零,落叶飞舞,略微清冷,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陈鸿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