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养老福利机构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职责。为确保其资金使用合规、管理高效、服务优质,审计工作至关重要。笔者结合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审计实践,分析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审计的重点
1.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社会捐赠、服务收费等。审计时应重点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是否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是否存在挪用、挤占、浪费等问题;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如政府补贴、建设资金等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滞留或违规使用情况;收费管理的规范性,收费标准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乱收费或收费不入账等问题。
2.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的资产包括房屋、设备、医疗设施等,审计时应关注:资产购置与处置的合规性,是否履行招投标程序,是否存在资产流失或低价处置问题;资产使用效益,设备是否闲置或利用率低,是否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固定资产管理,是否建立完善的资产台账,账实是否相符。
3.服务运营管理方面。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审计时应关注:服务标准执行情况,是否按照国家标准提供养老服务,如饮食、医疗、护理等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管理,消防、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等是否存在隐患,应急预案是否完善;人员配备与管理,护理人员是否持证上岗,人员配比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用工不规范问题。
4.财务内部控制方面。财务核算的准确性,收入、支出是否真实、完整,是否存在账外账或“小金库”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是否建立完善的财务审批、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等内控制度,执行是否到位;信息化管理,是否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数据是否安全可靠。
5.政策落实绩效方面。政府补贴政策的执行情况,如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等是否按时足额发放;机构运营绩效,入住率、服务满意度、社会效益等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二、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审计中存在的困难
1.财务核算不规范,基础数据不完整。部分公办养老福利机构财务管理水平较低,存在账目混乱、原始凭证缺失、核算不准确等问题,增加了审计难度。
2.内部控制有缺陷,管理漏洞比较多。一些机构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采购、资金使用等环节存在随意性,容易滋生腐败和浪费。
3.信息管理水平低,审计效率受限制。部分机构仍采用传统手工记账方式,信息化管理程度低,导致审计数据采集困难,影响审计效率。
4.人员素质有短板,工作配合度不高。部分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对审计工作认识不足,存在消极应付甚至抵触情绪。
5.政策执行不到位,合力监管难度大。由于养老服务涉及多个部门(民政、财政、卫健等),政策执行存在交叉或空白地带,审计时难以全面覆盖。
6.社会监督不充分,结果运用不到位。公众对公办养老机构的监督意识较弱,审计结果公开透明度不足,整改落实不到位。
三、提升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审计效果的对策
1.加强财务规范管理。推动养老机构建立标准化财务核算体系,定期开展财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强化原始凭证管理,确保账实相符,减少审计障碍。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采购、资金审批、资产管理等内控制度,防范舞弊风险。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检查内控执行情况。
3.推进信息系统运用。推广使用养老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财务、资产、服务等数据电子化,便于审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探索大数据审计,提高审计精准度和效率。
4.提升人员法治意识。对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开展审计法规培训,增强法治意识。建立审计沟通机制,提高机构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配合。
5.强化部门协同监管。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建立联合监管机制,避免政策执行漏洞。定期开展专项审计,重点关注资金使用、服务质量等关键环节。
6.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推动审计结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高透明度。建立审计整改跟踪机制,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的审计工作涉及资金管理、资产使用、服务质量、内部控制等多个方面,审计过程中面临财务不规范、内控薄弱、信息化不足等困难。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部门协同和社会监督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审计质量,促进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的规范化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阮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