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审计局 王思 刘镇娇
咸宁市审计局坚持“四个一”对市本级203家市直单位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积极发挥好“经济体检”功能,助力咸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源头布局,高站位精管理下好审计“一盘棋”。一是坚持项目统筹,推行“1+N”审计模式。在部署审计项目时将审计对象重叠、审计内容交叉、审计成果可共享的30个项目统筹安排,实现“部门预算执行”+“经济责任”+“N项政策落实”有机融合,开展“1+N”融合式审计,派出11个审计组完成多项审计任务,形成多项审计成果,信息成果共享。二是坚持内容统筹,夯实审计项目基础。打好“重大政策贯彻落实”“财政资金提质增效”联动组合拳。精准确定审计对象、时间、业务范围,细化审计内容、重点和措施方法,增强现场审计协同性和导向性,确保全市审计工作步调一致、目标统一。三是坚持上下联动,放大审计监督效力。总结往年经验,紧密结合年度审计重点,组织县市区30余名审计人员进行视频培训,首次围绕方案重点、数据分析、疑点排查三大版块进行全面指导,为构建上下联动的“穿透式”审计监督合力,切实提高全覆盖审计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新审计方式,优资源齐发力拧紧审计“一股绳”。一是开展“线上”综合分析,精准锁定疑点线索。持续运用财政“五大”系统数据,并积极拓延搜集外围数据,纵向分析、横向比对,摸清总体情况,形成问题疑点14510条,通过严格排查,锁定问题线索293个。二是优化“线上”审计模式,提高“线下”核实效率。积极开展网上办公,采取“电话沟通+网络邮件+视频语音”等方式与单位沟通对接,归集需要延伸问题,集中审计力量开展调查,延伸核查了103家单位、6家企业。三是汇聚协同作战合力,盘活内部审计资源。引入内部审计力量,对30家已设立内审机构的部门单位采取“以审代训”的方式,现场“手把手”指导内审人员对照大数据核查要求开展本单位疑点核查,内审指导和监督成效明显,内审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凸显特色亮点,惠民生强落实织密监督“一张网”。一是以政策落实为主线,提升监督质效。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意识,首次实现了“四本预算”审计监督全覆盖;围绕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揭示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不足。重点关注了医疗保险基金、创业就业等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企业、群众利益的行为;关注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利益,深入剖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工作推进缓慢的原因,打通部门间政策落实“中梗阻”。开展重大项目稽查,从债券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揭露了8家单位28个公益性项目中存在的未按招标文件规定预留履约保证金、未批先建等建设程序不到位的问题。二是以健全机制为目标,补齐制度短板。注重在共性问题上深入挖掘,倒逼各预算单位提高认识、转变思维,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三是以数据分析为抓手,激发审计效能。通过使用30个财政资金管理类分析模型开展财政总体性分析以及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创建部门业务类模型17个,关注重大政策和财经法纪的贯彻落实,模型种类较去年同比增加25%。
四、深化成果运用,促整改优机制锚实发展“第一要务”。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大违纪违规问题揭示力度。依托大数据分析、结合账面内容,利用查询银行流水、现场突击盘点、实地延伸调查等方式,坚决查处损失浪费、以权谋私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及时办理问题线索移送。二是聚焦问题整改,推动审计整改工作落实落地。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督促各单位边审边改、立行立改。并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被审计单位限时整改,倒逼各单位提高整改意识,落实整改责任。三是强化宏观分析,服务治理体系完善能力提升。对审计全覆盖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提炼出普遍性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需要引起重视的系统性、倾向性风险隐患,特别是强化对普遍性、典型性和涉及全局问题的研究分析,从更宏观视野、更全面角度深入研究分析突出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着眼于问题背后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提出对策建议,服务宏观管理决策。